学习之窗

    学习之窗

      学习之窗

      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 > 学习之窗 > 正文

      廉洁故事进校园丨谢觉哉:能多做事即心安

      日期:2023-07-06作者: 浏览量:

      谢觉哉是著名的“延安五老”之一,被人们尊称为谢老。新中国成立后,曾任内务部部长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、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。虽身居高位,但谢老从不以元老自居,而是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亲属,带头树立良好家风。

      一、廉洁奉公一身清

      作为党的高级干部,谢老始终将自己视作人民公仆、普通共产党员,从没有什么特殊要求,对子女和亲属更是严格约束。他经常告诫儿女们:“我是共产党人,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,不许有特权思想。”

      不许子女特殊化,是谢觉哉家风的特色之一。早在延安时期,有一次他的孩子到机关食堂玩耍,正遇到开饭时间,管理员想留孩子吃“小灶”,谢觉哉坚决反对,马上要求孩子回家,并嘱咐他们以后少去“小灶”食堂。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期间,因工作需要,公家配给谢老一辆小车。有一次,偶然发现子女用了车后,谢觉哉非常生气,“国家给我的汽车是工作时才使用的,你们没有权利叫司机开我的车外出”。随后,谢觉哉叫家人付了车费,还在一次党组织生活会上,就孩子动用汽车的事作了自我批评。谢觉哉参加革命前在湖南老家育有4男3女。新中国成立后,湖南老家的儿女们纷纷希望在京“做大官”的父亲给予“照顾”,走出农村到北京工作。谢老写信劝他们不要来,他说:“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‘焦官’(湖南方言,指不挣钱的官)。是的,‘官’而不‘焦’,天下大乱;‘官’而‘焦’了,转乱为安。”

      他还作诗一首:“你们说我做大官,我官好比周老官;起得早来眠得晚,能多做事即心安。”将自己比作家乡村子里一辈子在地主家做长工的周老官,这显示出谢老的人民公仆本色。后来,有的儿子不听劝阻来京要求安排工作,谢觉哉依旧铁面无私,他说:“全国刚刚解放,下头更需要人,你有文化,还是回家乡工作好。”面对妹夫提出介绍工作的要求,他则回应道:“你要我安排你的工作,除非我回去当老百姓,你来当部长。”

      1949年后,谢觉哉曾3次回到湖南,有两次到南馥冲老家。在老家,谢老对子女和家乡干部们的浮夸接待、农村山林环境的破坏、老百姓生活困顿的情况很有意见,他批评教育道:“修车路,不是对我的尊敬,而是对我的不尊敬,人民看了,要说我谢胡子是个官,是个架子很大的官,这是浮夸风的反映。”并坦言:“我两次回乡,都不很称意。我还想回乡一次,不过有三个条件:第一不要派人包围我,要让我行动自由;第二农村要容易买到猪肉;第三要看到到处是幼林。”言语中体现出老一辈革命家清廉正派的风骨。

      二、勤劳节俭乐吃苦

      谢觉哉的勤俭家风源自其从小受到母亲的熏陶。谢觉哉的母亲是一位善良的妇人,会劳动、善家务、俭省节约,很受人尊敬。据谢老回忆,母亲从不溺爱他,从小就教他喂猪割草,教他做人处世的道理,勤劳俭朴、做个好人等朴素道理他很早就铭记于心。

      谢觉哉非常注重孩子勤劳品格的培养。早在参加革命前他就曾告诫还在上高小的长女琼英,“读书和劳动是两不误的事情,学会烧茶、煮饭等治家之事同等重要”。

      抗战胜利前夕,当从老家的来信中得知女儿冰茹已能自食其力时,他兴奋地回信:“冰儿自己劳动养家很好,我听了非常高兴。靠遗产生活,是最没出息的人干的。”新中国成立后,谢觉哉教导子女“凡自己能做的事,都要自己动手,扫地、洗衣服、煮饭、炒菜、院子里挖土种菜,都要做,做惯了就闲不住,身体也会强壮”。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,三年困难时期,院子里有块空地,谢老就在休息时间带着家人翻地种菜,自力更生。

      谢觉哉生活非常节俭,常常是一件衣服、一双鞋子一穿就是十几年,每当家人要给他买新衣、做好吃的时,他总是说:“我们的吃穿已经很好了,再好就要过分。”谢老不仅自己生活节俭,还经常教导子女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。20世纪60年代,谢老家中人多,孩子们吵吵嚷嚷地喊着要换房子。为此,谢老给子女们写了一封家信。信中写道:“有一个观点必须更正:这个房子是很好的,不要因有点点子毛病,就叫嚷起来。”他以“有的人一家子住在一间房里,农村的老百姓有的一年吃不到油,北京市的居民也只能分到4两油,鸡蛋、肉也很难买到”等例子告诫子女“要看过去,看别人,要工作在先,享受在后,当广大人民还十分困难的时候,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,应该感到不安,而绝不应该感到不足”。

      谢觉哉一生扬鞭奋蹄、笔耕不辍,留下了百余万字的家书、日记,千余首诗歌和数十万字的《谢觉哉文集》。董必武称赞他“传家绝业诗千首,报国方多笔一枝”。林伯渠赞其“清词如海复如潮,健笔春秋百万刀”。谢觉哉和谐融洽、勤奋好学、廉洁奉公、勤劳节俭的家风在这字里行间、言传身教中流转,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。

      初审:沈怡婧

      复审:李燕

      终审:王长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