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之窗

    学习之窗

      学习之窗

      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 > 学习之窗 > 正文

      廉洁故事进校园丨卢叨家庭清廉家风:坚毅乐观的自信与善良

      日期:2023-05-02作者: 浏览量:

      一、积极乐观赤诚爱党

      卢叨,原名卢在祥,又名卢成南,1915年生于广东潮安县一个农民家庭,1931年卢叨考上中学,次年12月参加革命,1933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5年,卢叨前往闽粤边区特委从事《战斗》《工农报》的编辑出版工作,多才多艺的他,始终与党和工农群众站在一起从事宣教、理论工作。

      1936年,被误划为“社会民主党分子”、关押30多天的卢叨,向党组织递交了《申冤书》,上级领导亲自复查,平反该案,并指示云和诏县委制止“肃社党”的错误做法。在上级复查下,“肃社党”运动被遏止,挽救了一大批干部战士。

      1959年10月,“反右倾”中,卢叨又被错误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。1966年6月,他在“文革”中再次被打倒。但卢叨始终相信党,对党一片赤诚,不计较个人得失,一刻都不曾动摇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,始终以苦为乐,积极向上,保持了高尚的革命情操。

      青年卢叨

      1960年卢叨被下放到国营福清江镜农场,在与妻子韦立的通信中,他把下放当做一个新的工作岗位,每干好一件事情,都要欢天喜地地写信告诉妻子韦立:“紧张的劳动之后,不觉得累,反而觉得愉快,劳动之乐,其妙有如此者,神乎妙乎,体力劳动之美哉!”在特殊的日子里,卢叨对4个孩子说得最多的话是:要相信党,相信群众,要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。这一相信,就是一辈子!

      二、心系老区情深似海

      1938年卢叨出任中共云和诏县委书记,1941年起,任中共闽南特委副特派员、书记,中共闽南地委书记,解放军闽粤赣纵队第八支队政委,他坚持依靠乌山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,长期坚持革命斗争,积极领导闽南敌后斗争,直到闽南全境解放。老区群众支持革命支持游击队的无私奉献和共同战斗的经历,让老区人民与卢叨建立了患难之情。 他坚信:和群众相处,有享不尽的美境,再过几个春夏秋冬,根子就会扎得结实!

      1951年,大儿子出生时,卢叨在北京马列学院学习,老区群众带着米酒和食物看望坐月子的韦立;1961年,卢叨在福清江镜农场下放时,经常会收到老区群众的来信,他们坚信卢叨是清白的。

      卢叨到漳浦老区龙岭村同“五老”座谈。

      老区群众与卢叨之间的革命情谊,让他惦念一辈子。每次有乌山老区的群众来访,他总是与他们促膝交谈,离休后也常常为落实地下党政策和老区“五老”政策奔走,为老区建设的事情操心。1993年,卢叨交代自己的身后事时,特别提到:“我在乌山时,有位群众叫张木根,不管敌人怎么封锁,他都坚持从山脚爬到山上,不顾生命危险,带粮食给我们。这件事要真名真姓写成故事,对后人很有教育意义!”正如卢叨常说: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,没有人民群众支持,革命不可能取得成功。

      三、相濡以沫因爱护家

      在革命工作中,漂亮善良的上海南下服务团姑娘韦立遇到文人气质浓厚、爱诗书的卢叨,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,组建家庭、生儿育女。几十年的婚后生活中,他们总是互相鼓励、共同前进。

      卢叨在给韦立的信中深情地写道:“希望你进步是工作、是原则;爱你是情感。把情感融化于工作和原则之中,则这个情感有本质的不同,因为经过这样的融化,就成为原则和工作允许的情感,就是革命的情感。”

      1985年7月,卢叨、韦立夫妇参加中共福建省第四次党代会。

      每当卢叨下放隔离,韦立就会遇到双重困难:一边牵挂卢叨的身心,一边要照顾4个幼小的孩子。对爱人高度信任,一直是她战胜压力和困难的精神力量。直到1980年初省委为卢叨平反,历史真相大白,她迎来久违的春天,接到通知,喜悦的泪水在她眼眶中转动,但终究没有让它流下来。两人坚贞不渝的爱情,一度传为八闽佳话。1993年11月,韦立60岁生日时,卢叨写下一首诗:

      风风雨雨卌三年

      心心相印不变迁

      公事操劳人人赞

      料理家中是娇贤

      15天后,卢叨突然离开人世,这首诗成为他的绝笔。卢叨与妻子的诚挚情感和乐观豁达引领着4个孩子成长。长女回忆:虽然大字报铺天盖地,虽然几经隔离下放,虽然住在漏雨的“干打垒”房子里,爸爸却始终开朗豁达、风趣幽默,妈妈也总是勤勤勉勉、无微不至,让家充满了笑声,洋溢着温暖。她以出身在卢叨、韦立家而自豪,相信这是一份福分。

      卢叨夫妇与子女合影(1986年春)

      四、坚毅乐观传承家风

      据子女们回忆:卢叨一生对孩子们只发过一次脾气,那是因为他们爬到省委党校园子里“公家”的龙眼树上偷摘龙眼吃。在他们心里,父亲博学百家,思想深邃,总是那么坚毅乐观,从未放弃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,他天性带有正直的本色和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。革命战争年代,遇到拉肚子又要行军,夜间睡在竹林里,竹笋尖尖从地上冒出顶到了背部,可卢叨在那种情况下还有兴趣作诗!    

      卢叨诗文集

      卢叨夫妇下放顺昌洋墩公社,家里经常什么下饭的菜也没有,卢叨幽默地举着茶杯说:“茶水可以下饭!”这把孩子给逗得乐开怀。三年自然灾害的一天晚上,卢叨在江镜农场,隔壁邻居说太饿睡不着,他赶忙翻箱倒柜地找食物,结果只找到一瓶韦立准备的白砂糖,他让邻居喝白糖水解饿。邻居抱着整瓶白糖感激地离开。在子女的教育上,他教给孩子们做人准则:宁可人负我,不可我负人。卢叨、韦立经常引导孩子们要传承好家风,什么是他倡导的好家风?韦立说:就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斗争中坚毅乐观的自信与善良;就是日复一日的勤于思索勤于笔耕;就是一身正气热爱群众坚持真理实事求是。在这种家风的传承下,卢叨子孙们个个刻苦勤勉、坚毅乐观。

      1989年12月,江一真(左)、魏金水(中)与卢叨(右)参加纪念古田会议活动。

      卢叨同志简历

      1915年出生,广东潮安县人。1933年参加革命工作,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8年1月起,历任中共云和诏县委书记、闽南地委书记、闽粤赣边纵队第八支队政委。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漳州地委、龙溪地委书记,省委宣传部副部长、省委党校党委书记、副校长、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、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写委员会副主任,第五届省政协副主席、党组成员,1987年离休。1993年11月逝世。

      初审:沈怡婧

      复审:李燕

      终审:王长福